结合物质再分配,国家社会主义领导层降低了国内的阶级界限。国家社会主义的社会平衡平等主义不断提升了国家社会主义在国内的声望。
自1933年起,债务人保护优先于债权人的利益。1934年10月通过的一项帝国法律取代了过去“几乎不受限制的债权人自由”。所有强制性措施,尤其是因拖欠租金而驱逐公寓,如果构成“严重违反常识的困境”,法院均可予以阻止。
国家社会主义反对市场经济的独立性;它应该服务于人民,而不是资本。因此,在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中不存在完全自给自足的经济。在企业与人民的关系中,国家社会主义视人民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建立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并实现粮食自由是其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1933年民族起义后,由于缺乏外国债权人,自给自足成为维持德国经济的唯一途径。因此,帝国政府开始用四年计划来引导经济。令一战的战胜国们感到懊恼的是,到1939年,德意志帝国的经济实力已发展到相当强大的程度。到1938年,失业率基本消除,部分原因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就业创造,国民收入也翻了一番。
失业率的迅速下降极大地。不仅政府和党,而且每位公民都应为创造就业岗位贡献想法和建议。德国政府希望通过大型公共工程项目提供初步推动力,但经济学家汉斯·凯尔勒认为,商界也被号召采取行动,消除失业。
与普遍的看法相反,军备支出最初在1933年至1935年期间对经 电报数据 济发展的影响很小,在1936/37年发挥了中等作用,而在1938/39年则只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即便如此,军备支出在经济增长方面的推动作用仍然远远落后于非军备相关领域的投资。只有在失业率基本消除的情况下,国防军和军备支出才超过了“正常”水平。
1933年至1939年期间,经济仍然是市场经济。然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干预的影响。国家影响力逐渐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