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前,我的一位哲学家朋友对形容词“存在主义”感到苦恼。她对人们用它来指代威胁某种事物存在的情况感到恼火,例如有人将气候变化称为“存在主义危机”,或更常见的是“存在主义威胁”。
“存在”的意义是否被扭曲了?
字典给出的意思是“存在、与存在有关或肯定存在”和“基于存在或存在经验”,但这两个词都没有多大帮助。我确实认为“存在主义”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词,但我并不担心它的含义。
从历史上看,“存在危机”指的是人生的目的、身份和意义等哲学或心理学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焦虑时期。事实上,这个短语似乎在严肃新闻中被如此使用,至少在《纽约时报》的这些标题中是如此:
爱荷华州面临生存危机
达玛·哈姆林与《周一橄榄球之夜》的生存危机
棒球的生存危机
共和党的生存危机
已婚母亲生存危机的治疗方法
法学院的生存危机
没人希望爱荷华州不复存在(也许会变成东达科他州)。周一晚间足球赛、棒球、共和党、已婚 老挝电报数据库 母亲或法学院也是如此。头条新闻指的是身份危机,而不是生存威胁(好吧,也许对共和党来说是这样)。“生存危机”从指个人身份危机转变为文化危机,没什么好担心的。
那些只将“生存危机”一词用于其人类“身份危机”含义的人可能不喜欢这些标题中对它的延伸,但真正让他们恼火的是,该短语被用来表示某事对人类构成威胁。这种用法越来越普遍,例如,当总统乔·拜登称气候变化为“全球生存危机”时。这是地球身份的危机还是人类生存的危机?我想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这可能是其延伸含义的由来。
这种语义转变的自然性可能无法让我的哲学家朋友或其他批评者满意。觉得自己对技术术语特别感兴趣只是人之常情。作为一名语言学家,当人们使用“深层结构”一词来指代短语中的某些隐藏含义时,我偶尔会嗤之以鼻。对于某一代语言学家来说,它的技术用法指的是特定的分析水平(短语结构成分的输出)。这种表达方式已经发生了足够大的变化,以至于语言学家现在谈论 d 结构时会省略“深层”。
我的一些文学同事过去常常担心“解构”一词被随意用来表示“分析”或“拆开事物”(尽管事实上,这种含义先于其文学用法出现)。几乎所有科学界人士都对“理论”一词被用来指代“直觉”,而不是用来解释世界现象的一套经过精确制定和测试的原理感到不满。当非哲学家朋友谈论他们的“人生哲学”时,哲学家无疑会感到不快。
我的哲学是欣赏这些变化,但不要太过沮丧。事实证明,单词和短语有自己的存在危机——它们从中衍生出新的含义。
精选图片由Anne Nygård通过Unsplash 拍摄